消息来源:中国艺术家
本网讯: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杨振宁先生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随父母来到清华园。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4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52年任永久研究员,1955年任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并在该研究所工作至1999年。1986年起应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起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名为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正如他钟爱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1935年于清华园西院11号杨家院中。远在柏林念子心切的杨武之在照片背后写下: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履历表

杨振宁先生给启功先生亲笔信
启功先生:
为了贯彻科教兴国的方针,清华大学成立了“高等研究中心”,我答应帮助王大中校长办好此中心。中心即将迁入新盖的大楼,现在正筹备大楼开幕启用的典礼。
王校长和我希望,先生为我大楼题字如右,如蒙俯允,全校师生都万分感激。
匆请
刻安
杨振宁上
九九年二月廿七日
启功和杨振宁谈书法
2002年暑假前的一天,清华大学派人来联系,说杨振宁先生将在清华大学设
立“高等研究中心”,希望启功先生能给写个牌子。我把清华大学这个要求报告给启功先生,先生欣然同意,并说下午就写。先生选了一张荣宝斋送来的印有七个花团的彩色对联纸,竖写了“高等研究中心”六个大字,每个字各占一个花团,落款“启功书”三个字,占最后一个花团。不久,恰逢北师大请杨先生来校讲学,启功先生亲自把这几个字送到杨先生手上。
2004年冬,启功先生在病中,杨振宁先生在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的陪同下,到北师大看望启功先生,并再次感谢启先生为他写了字。启先生热情接待客人,随手拿出刚刚出版的《启功口述历史》分赠给客人。陈希先生翻看着《启功口述历史》,问到启功与陈垣先生的关系,启先生讲了他“三进辅仁”的经过,客人们听了他们师生的故事,都很感动。
杨先生称赞启功先生的书法很美,问启功先生:“我的岳父杜聿明,您认识吗?他也很喜欢书法,字写得也很好。”
杜聿明将军
杜聿明 致赵恒惕书法(中国嘉德2015秋拍拍品)
启功先生说:“我当然认识,杜老有一件好东西——《万岁通天帖》。我也见过,摹王羲之的手卷,是真的王羲之,太好了!”杨振宁说:“我没有见过。”启先生说:“这个帖现在在辽宁博物馆收藏着。”
唐摹本《万岁通天帖》
启功先生答,当然,而且杜老先生还有一件“宝物”,你可否知道?是王羲之的手卷,《万岁通天帖》,我见过,如假包换的王羲之啊!太难得了。启功先生说到动情处,言辞里掩饰不住自己的激动。
杨振宁听了有些失落的说,我没有见过,启功先生说,这幅作品现在被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里。
杨振宁说到的岳父,就是他第一任妻子的父亲,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
杜聿明在抗日战场戎马半生浴血杀敌,而且更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偏好文人雅趣的将领。虽然杜聿明在世人的印象里始终是一名浴血杀敌的武将,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但女婿杨振宁可能觉得岳父最大的名气都是关于战争,所以他才试探性的问启功先生,你知不知道我岳父杜聿明。

▲为昆仑关将士纪念塔题词
杨振宁跟启功先生聊天才知道,岳父杜聿明竟然拥有王羲之的真迹,可见他对书法艺术的喜欢程度,不然怎么会拥有极为珍惜和罕见的《万岁通天帖》呢。跟启功先生谈过话,杨振宁也才知道岳父杜聿明比自己想象的更爱书法艺术。

▲杜聿明书法
要知道保有王羲之的真迹该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他才恍然为何当时启功先生会那么激动。确实从杜聿明后来留下的手迹不难发现,他当真对碑帖有一定的研究,也对此下过一番功夫。值得一提的是,在1939年桂南会战,杜聿明率领的军队取得昆仑关大捷之后,这位骁勇善战的将领还直接激动的大笔一挥,写了一块匾额,上面赫然写着“雄师镇远”四个大字。

▲杜聿明书法
杨振宁自己也受了岳父的熏陶,平时闲来也舞文弄墨,用练习书法来静心凝神和陶冶情操。杜聿明让杨振宁爱上书法的同时,杨振宁也爱上了他的女儿。
杜致礼可不是普通的大家闺秀,她出身名门,母亲是榆林师范学院公认的校花,而她的父亲就是这位酷爱书法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

▲杜聿明书法
1944年,17岁的杜致礼进入西南联大附属中学读书,而此时正在等赴美签证的杨振宁,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来西南联大附中做了一名数学老师。一年后,杨振宁赴美留学,过了两年,杜致礼也只身来到美国留学。1949年圣诞节,在普林斯顿和朋友聚会的杨振宁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东方面孔,他觉得自己心跳加速了,甚至他想都没想就冲了上去。
这一双才子佳人在异乡的偶遇,让彼此觉得熟悉的感觉仿佛从未走远,一切都是冥冥中注定的,因此他们的感情发展迅速,并于1950年直接“闪婚”了。
杜致礼与杨振宁共同生活了53年,生活甜蜜感情甚笃。杜致礼2003年过世,隔年杨振宁娶了与太太杜致礼长相极其相似的翁帆,有人说杨振宁娶翁帆是因为她有杜致礼的影子。

▲杜聿明书法
如果说岳父杜聿明是杨振宁书法的启蒙老师,那启功先生就是杨振宁书法之路的领路人,两人虽然相处时间短暂,但能感觉到,杨振宁在启功先生那里受到了很多关于书法艺术观点的影响,而这些观点和理论也激发了杨振宁的创作欲。
杨振宁的笔迹是这样的——
这才是物理学家的字,虽没经过训练,但写得自在从容,不被书法所拘束,也不被风格所俘虏。
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以“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和“杨-巴克斯特方程”
为代表的学术成就
是人类科学殿堂中璀璨的明珠
1957年,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左)、杨振宁(中)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
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
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
对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
产生深远影响
1997年
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
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
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杨振宁在2019年求是奖颁奖典礼现场
杨振宁的一生
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中西文化
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
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是他的治学态度
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他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
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了世界舞台
最终归根故土
正如他最钟爱的杜甫诗句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杨振宁的百年人生
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
千古篇章
悼念,缅怀!
(责任编辑:李正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