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来源:丁谦书法艺术空间
本网讯:
书法,作为中国至关重要的艺术门类,历经两千余载传承,始终兴盛不衰。在这一漫长的传承历程里,诸多“父子书法家”脱颖而出,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极为绚烂的一笔。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盘点中国书法史上的“父子书法家”!
一、东晋“二王”
父亲王羲之&儿子王献之
父亲: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乃东晋著名书法家,素有“书圣”之誉,堪称中国最伟大的书法家。他书法精研体势,心追手摹,博采众长,诸体皆精且融会贯通,影响极为深远。其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中尽显健秀。其子王献之,亦是影响深远的大书法家,父子二人合称“二王”。王羲之书法特色如下:
儿子: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系书圣王羲之第七子,自幼聪慧好学,于书法一道专攻草书与隶书。他自幼随父研习书法,心怀大志,后期博采张芝之长,自创新体。他以行书、草书声名远扬,不过楷书、隶书同样功底深厚。其书法特色如下:
二、“大小欧阳”
父亲欧阳询&儿子欧阳通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籍贯湖南,乃唐朝著名书法家,与同时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人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精于书法,故而他又有“大欧”之称。欧阳询书法完美融合六朝碑书,可说是广纳诸家之长,风格严谨工整,四面周全,八面灵动,气韵鲜活生动,恰到好处,获誉“唐人楷书第一”。其书法特色如下:
儿子:欧阳通(公元625-公元691)唐代大臣兼书法家,字通师,汉族,乃欧阳询之子。早年丧父,由其母徐氏以父之书法教导。他擅长楷书,承袭父法且笔势更显险峻,父子二人齐名,世称“大小欧阳”。其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等,欧阳通精于楷书,深得父法精髓。晚年行笔愈发矜重,以狸毛为笔芯,外覆兔毫,笔管则用犀象骨制成。其书法风貌如下:
三、盛唐二主
父亲唐太宗&儿子唐高宗
父亲: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他是高祖李渊次子,为唐朝第二位皇帝,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他身体力行倡导书法,推动唐代书法成为我国书法史上辉煌篇章。其书法初师从隋代书家史陵,又常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交流书艺,后钟情于王羲之。他擅长行草,传世作品有《晋祠铭》《温泉铭》。其书法风貌如下:
儿子:唐高宗李治(628年—683年),字为善,乃唐朝第三位皇帝,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乃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系嫡三子。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于长安太极殿即位,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他本人亦善书法。其书法风貌如下:
四、北宋“大小米”
父亲米芾&儿子米友仁
父亲: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更名芾,字元章,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兼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其书法造诣深厚,精通篆、隶、楷、行、草诸体。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独到见解。他将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元素巧妙融合,作品尽显酣畅淋漓。代表作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等。其书法风貌如下:
儿子:米友仁,北宋书法家米芾之长子,深得宋高宗赏识。父子二人有“大小米”之称。他早年凭借书画闻名,北宋宣和四年(1122)应选入掌书学,南渡之后备受高宗优待,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他工于书法,虽不及乃父,却似王、谢家子弟般,自有一种独特风格。其书法风貌如下:
五、北宋“三苏”
父亲苏洵&儿子苏轼、苏辙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籍贯四川。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皆以文学成就闻名于世,世人合称“三苏”,且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其书法风貌如下:
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籍贯四川。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诗文名世,世人并称“三苏”。其书法师法“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诸家,汲取各家精髓,于继承传统之际锐意革新,重在意趣表达,寄情于随心挥洒的点画之间。其书法风貌如下:
儿子: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汉族,四川籍,北宋文学家、诗人,曾任宰相,亦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诗文创作才华卓绝,其书法亦颇有建树。运笔结字与兄苏轼相近,书法风格潇洒自如且工整有序。传世墨迹有《雪甚帖》《雪诗帖》《车马帖》《晴寒帖》等。其书法风貌如下:
六、赵氏父子
父亲赵孟頫&儿子赵雍
父亲:赵孟頫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昂(此处将“昴”改为更常见的“昂”,因历史上赵孟頫字子昂 ),号松雪道人,湖州人士。乃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裔。自幼聪慧,读书过目即能成诵,为文提笔便就。宋亡后归附元朝,封魏国公,谥号文敏。他精通音乐,尤以书画闻名,篆、籀、分、隶、真、草诸体皆善,其中真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其书法风貌如下:
儿子:赵雍,字仲穆,赵孟頫之子。生年未详,约卒于1360年,因父荫得以入仕,官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其绘画承袭父风,亦精于书法,真、行、草书皆承家学,书法有“精妙”之誉。其书法风貌如下:
七、大清“二梁”
父亲梁诗正&儿子粱同书
父亲:梁诗正(1697—1763),清朝大臣,字养仲,号芗林,又号文濂子,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雍正八年得中探花,官至东阁大学士,卒后谥号文庄。其书法初习柳公权,继而参酌赵孟頫、文徵明笔意,晚年师法颜真卿、李邕。著有《矢音集》。其子梁同书亦是著名大书法家。其书法风貌如下:
儿子:梁同书 (1723~1815),字元颖,系大清名臣梁诗正之子。博学多闻,尤以书法声名远扬。梁同书精擅行楷,初学颜、柳笔法,中年转用米芾之法,晚年臻于变化自然之境,盛名六十载而不衰,求字者纷至沓来。他喜用长锋软毫,蘸墨丰盈,运笔迅疾,且认为锋长则灵动,软毫则遒劲,墨饱则丰腴,笔快则意趣自生。梁同书书风娴熟,字体俊逸洒脱,不事雕琢而自具娟秀之态。其书法风貌如下:
(责任编辑:李正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