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奖首页新闻红色神笔毛体展览赛委红色后代公益书画书法大咖红色书院红色影视红色领导出版物红粉
传播红色文化、发扬长征精神
首页>艺术类>内容

"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它是怎么产生的?

来源:神笔奖时间:2020/6/22 16:15:46

来源:一如书画

本网讯:"意境"是中国画审美的必要条件,是构成艺术美不可或缺重要因素。人们在审视中国画的作品时,总是要把"意境"单独提出来审查,"意境"是通过作品的"实景"带给人们多次联想的一种思维方向。

"意境"一词的出现

最早提出"意境"一词的是王昌齡的《诗格》,所谓诗格,就是诗的格式、体裁、风格、格调的意思。他提出了"物境、情境、意境"的美学思想,此后,王国维也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进行了专门、系统的论述,可以说是为"意境"建立了一个标准。

 

在中国画中,提出"意境"的,是北宋时期的郭熙、郭思父子,但他们当时只说到了"境界",并没有明确的提到"意境"。他们在《林泉高致》中说到: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这里的意思是提倡画家在作画时,要把作品画出诗意,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但是,在此之前,并不是人们没有对中国画中的"意"、"韵"等进行过研究和探讨,只是用了其它的方式。唐代前后,人们就对画中的骨法、形、神、势、态等进行了比较研究,东晋时期的顾恺之就提出了中国画"以形写神"、南齐的谢赫也提出了"取之象外"的主张,并总结出了"六法"之说,把其中的气韵放在首位。

 

中国画中的"意境"?

"意境"是指人的感受与作品中共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就是说,一幅中国画中所包含的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认知、态度等。"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而这两种统一,就是情理、形神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最终表现为意境。

中国画中的意境,也是创作者各种情感认知和技法水平的综合表现,只有这二者合理科学地结合起来,才会是一幅佳作。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中描述了"意境"作品的妙处:

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

 

正如山水画一样,画家所作意境要让观者有可游可居之处,如同这样的感受,画中的意境才是妙品。这才是中国画的灵魂所表现出的意境之美。

明代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到:

范宽山水浑厚,有河朔气象,瑞雪满山,动有千里之远。寒林孤秀,挺然自立,物态严凝,俨然三冬在目。

如果说郭氏父子是面对山水画的创作来表达意境之美的表现手法的话,那么,董其昌则是站在一个观赏者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画。他对前人范宽的作品用了短短几句话,勾勒出了画中的各种意境,带给人无限遐想。

 

"意境"的实现方法

中国画的意境可分为真景和情景。真景是指画的本身,是由写生得来的景,情景则是画家在创作中运用笔墨和自己的情感认知而来,是一种对现实的加工和提炼,"意境"是以意为主,强调"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因此可以说,画家在表现艺术境界的时候,则更多地会"嵌入"自己的艺术情感和思想境界。

明代画家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说到:

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脚,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笔不生软矣。

这就要求画家在作画前,要深入生活,了解一山之情,从而让自己的性情与山之性情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得山的"环抱起伏之势",让作品的意境得以显现。

 

"画以意为主,意至而气韵出焉"(明恽向)。中国画中的意境上画的灵魂,李可染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境界。"意境在作品中的表现,可分为整体和局部的渲染手法。

明代画家恽向对绘画中 "意" 的表现进行了描述:

意或在全幅,或不在全幅,或一枝两枝,或一重两重,或一点两点,或如人,或如禽,或如神仙贤狂简之士,或如佛,或荒寒而瘦硬,或逶迤而倔强,或深阔而放肆。

这就说明中国画的意境是一个局部的,或者说,画中的意境可以通过某一个或几个点来表现。但是,整体的意境只是相对于工笔画而言的。

意境的表现也是有层次的。

无层次而有层次者佳,有层次而无层次者拙。

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处时即动时。林间阴影远处营心,山外清光何从著笔?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是明代书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中所说的一段话,这是讲意境中"实景、真境和神境"的三个层面的构造方法。对于画中的意境构造表现方法来说,应当按层次的递进手法进行。

结语

中国画虽然是“六法”兼备,但按照前人的理论来理解,意境气韵应当是画中的首要表现要素,当画家在作画时,把形的外物勾画出来,而通过形来传递神韵,则需要画家在一开始就要对其进行考虑。

当然,这些意境的表达,更需要画家人的才情、修养和见识来支撑,因此,作为创作者,除了要经常深入生活、深入传统外,还应当在“画外”寻找画中需要的艺术灵感和创作激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自己所要表达艺术手法表现出来。

(责任编辑:张姣姣)